- News最新消息
News最新消息
2025/11/10
【媒體報導】總會原宣研討會走訪北投 認識凱達格蘭族歷史與信仰
總會原宣研討會走訪北投 認識凱達格蘭族歷史與信仰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原來是這樣!」異象傳達事工研討會,於11月2至4日在劍潭活動中心舉行,邀請原住民各中會、族群區會議長、總幹事參與。研討會除講座與分享外,3日下午驅車前往北投,實地認識凱達格蘭(Ketagalan)族歷史與文化。
(攝影/林宜瑩)
在凱達格蘭族人陳金萬、翁正德的帶領下,與會者從貴子坑水土保持園區入口集合,徒步前往北投社( Kipatauw)三層崎頂社,然後沿路抵達自立長老會新北投教會,觀看陳金萬執導的紀錄片《凱達格蘭的天空下》。
根據解說,凱達格蘭族在300多年前以台北盆地為生活領域,主要是簡易農耕與漁獵維生,約分成30多社。隨著西班牙、荷蘭、清國、日本及國民政府的入侵,族群因通婚與同化逐漸失去母系傳統與語言文化,被稱為「熟番」。追究其根源可追溯至距今2000至400年前,從新北八里的「十三行遺址」可推定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早在鐵器時代就在台灣生活。
(攝影/林宜瑩)
此次參訪的Kipatauw遺址,由頂社、中社、下社三聚落組成,其中下社番仔厝地區為北投基督信仰的發源地。不過凱達格蘭族被漢族同化後,是以保德宮為主要宗教信仰,從其祭具、祭典儀式可查考。
陳金萬與翁正德在導覽中指出,17世紀中葉的Kipatauw約有30幾戶、100多人。原本居住在三層崎(頂社)的凱達格蘭族人,在日治時期因製窯場設立,土地遭以低價強制徵收,被迫遷往中社(現政戰學校)、番仔厝(現台北市幼華高中對面)或離開北投,如今頂社僅剩一戶族人居住。
貴子坑山區盛產陶土,曾是日治時期製作花瓶與茶具的上等原料。1971年因濫墾導致土石流頻發,政府遂於1980年將該地劃設為「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陳金萬也提到,凱達格蘭族人驍勇善戰,從清國時就被徵選為雇傭兵,可是當勇士打勝戰要回台灣時,卻被清兵擔心會成為統治隱患,在橫渡台灣海峽時,就刻意將族人推落入海溺斃,許多人也因此家破人亡。
(攝影/林宜瑩)
3日上午,研討會邀請總會教社主委吳杰穎以「氣候變遷下台灣原住民教會」為題專講。他指出,花蓮光復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的災害區域,正是阿美族耆老口中不該逗留的古老流域。他也以2009年莫拉克颱風(又稱為八八水災)為例,提到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遭約12億立方公尺、相當650座台北101大樓的土石流灌入而滅村,強調平常要做好防災、減災的預備與訓練,原住民教會更要成為災害潛勢知識的傳遞者與社區防災橋樑,建立具韌性的部落。
(相片提供/總會原宣)
(相片提供/總會原宣)
4日上午,各原住民中會與族群區會議長、總幹事在研討會中分享各自推動的事工,促進交流與理解。會中並邀請彰化中會財團法人董事長賴昭蓉長老,說明財團法人設立後的實務重點,包含扣繳憑單申報、對外捐獻與獻金處理等注意事項,提醒宗教團體須符合免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認定要點,方可免予申報。研討會在台北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主任Alang Takisliniang牧師主理閉會禮拜後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