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從2月19日起一連12天,展開「環台傳遞宣教異象之騎」,以機車、單車和徒步方式,走遍全台原住民11族、14個中區會事務所,盼望在紀念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成立70週年系列活動首部曲,透過騎乘方式傳遞呼召原住民宣教異象的旗幟,除了透過此行動來體會早期前輩們艱辛的宣教路徑外,更期待能連結各中會、族群區會間合作的意志,再次陪伴、引領原住民姊妹弟兄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創造裡。
一起騎機車傳遞宣教。(圖/Peto Ukan牧師提供)
早期宣教士到山上部落傳福音,從徒步、騎單車,後來也騎機車,翻山越嶺進入一個個部落,如今開花結果,長老教會原住民教會在台灣各地已設有539間。1954年總會設立三地宣道處,後來稱為「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以推動原住民宣教事工,至2024年已經滿70年。
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任委員Peto Ukan(魏錫欽)牧師受訪時表示,過去原住民開拓教會交通不便,這次透過「環台傳遞宣教異象之騎」,回溯過去每個族群先輩們傳福音,在艱困的環境中用徒步、騎單車、騎機車等傳福音方式,傳遞宣教異象;而且到了每個中區會的事務所,各中區會幹部都會介紹他們的教勢發展,有的中會早期可能幾間教會,到後來發展到數十間教會,而且不管在原鄉或都市,都有開拓教會的策略。
一路有同伴相隨,傳遞宣教不孤單。(圖/Peto Ukan牧師提供)
秉持先輩精神 原鄉都市推展宣教
紀念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成立70週年,以「台灣根源,原來那麼好」為異象展開系列慶祝活動。Peto Ukan牧師也提到,過去先輩留下美好的福音腳蹤,未來的70年,他們不僅是慶祝,更激勵原住民教會和弟兄姊妹,能秉持過去的宣教精神,即使現今環境改變,面對許多艱困挑戰,也能持續在原鄉和都市中推展宣教。
由於「環台傳遞宣教異象之騎」總共12天,沿途可能會受天氣變化影響,也為他們禱告。這是原住民宣教委員會7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後續還會到各中區會,針對目前教會處境的議題研討,並提出宣教策略。10月將舉辦3天的感恩禮拜和運動會。
每到一個中區會,舉行授旗儀式。(圖/Peto Ukan牧師提供)
機車組交棒給單車組,由中會副議長Lini Taisnunan(松志勇)牧師代表接受來自泰雅爾中會的傳遞任務。(圖/Lini Taisnunan牧師提供)
如同奧運聖火 把宣教的火傳遞下去
「這次行程就像奧運傳遞聖火的概念,希望把宣教的火傳遞下去!」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 牧師(日依.達里瑪勞)受訪時表示,這次行程先到花蓮到宜蘭礁溪,然後到台北總會,再往新竹竹東、南投埔里、水里、逐鹿、嘉義中埔、高雄甲仙,屏東枋寮、春日,台東大武、泰源,花蓮玉里、瑞穗,最後到玉山神學院;也就是先到阿美中會、太魯閣中會、沿途經過西美中會、泰雅爾中會、中布中會、賽德克區會、鄒族群區會、南布中會、魯凱中會、排灣中會、東部排灣中會、Pinuyumayan區會、達悟區會、東美中會等地中區會事務所,每到一個中區會都會有授旗儀式;從2月19至21日是以騎機車為主,21日至27日為騎單車,27日到3月1日為徒步。
Rii Taljimaraw 牧師表示,當她陪騎到各中區會,看到他們都很熱烈回應,非常令人感動,甚至有些參與騎單車的同工還為此預備,練習腳力;有的中區會參與多半是牧者,也有的中區呼召弟兄姊妹參加。參與徒步的人,有的一起走兩天或三天,或者一天,其他幾天陪伴,主要是表達願意回應神的呼召,繼續宣教向前,而且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是一個人孤單走這條宣教的路!」而是有一群人一起走。
單車騎乘從水里到嘉義共130公里路程。(圖/Lini Taisnunan牧師提供)
原住民教會539間 各中區會教勢不同
她也提到,全台長老教會原住民教會539間,每個中區會教勢發展不同,有的區會僅有6間教會面對很多挑戰困境,也呼籲能與當地眾教會一起合作,彼此扶持陪伴。
中布中會副議長Lini Taisnunan(松志勇)牧師,21日下午在埔里代表接受來自泰雅爾中會的傳遞任務。Lini Taisnunan受訪時表示,他們從埔里騎單車到水里,再從水里到騎到嘉義,再將旗幟傳給鄒族區會的代表。21、22日一天半時間總共騎行130公里。由於這是宣教異象傳遞,他過去寫的碩士論文與宣教有關,因此他的感動比較深刻,沿途不管再累,都會想起過去先輩為了宣教,從花蓮翻山越嶺來到南投,不辭辛勞的歷程,也因此福音廣傳到每個部落,翻轉整個族人的信仰,目前中布中會有27間教會。
不是單打獨鬥 連結一起走上宣教
此外,Lini Taisnunan認為,這次行動透過旗幟傳遞,讓各族群之間更融合在一起,畢竟在宣教國度是不分族群,也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可以一同連結傳遞宣教的異象,而且能夠持續傳承下去。
根據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官網說明,早在17世紀(1624),台灣的原住民已經接觸荷蘭改革宗教會,從宣教師已聽到基督的福音信息。基督宗教真正影響到原住民的生命與文化的時代,應是以英國(馬雅各醫師1865)與加拿大(馬偕牧師1872)來台宣教師的年代正式算起。之後,福音傳遍原住民部落,教會如雨後春筍林立在沿海、山區與縱谷地區,形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教會有平地教會與原住民教會。
泰雅爾中會交棒給中布中會。(圖/Lini Taisnunan牧師提供)
由於原住民各種經濟生活條件不佳,教勢居於相對弱勢,1949年總會研討會之際,討論關懷原住民宣教工作,1953年第二屆總會決議通過設置「山地宣道處」,第一屆(1954)的處長為孫雅各牧師,專職推行原住民宣教事工。在第12屆改名為委員會,然後在1989年又改名為「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至今。
原住民宣教委員會無論是信仰的培育、族語保存、社區關懷行動以及原住民主體意識的提升都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當台灣開始走上高度開發和民主化的社會時,亦可以發現原住民宣教動力上遇到的衝突和緊張關係。
徒步到花蓮。(圖/Rii Taljimaraw 牧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