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教會多元風貌 你在其中
(本篇專題攝影/林宜瑩、Dalul)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6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教會的多元風貌」宣教論壇,9月1至3日於新竹聖經學院舉辦。此論壇分為「市鎮型教會的牧養宣教」「鄉村/部落教會的牧養宣教」「教會開拓事工」「中會及機構的宣教」四大類型,共九個案例分享。本期專題將一一介紹。
│市鎮型教會的牧養宣教│
打開心門與社區連結
關係縫補更新神的家
【Dalul專題報導】「教會的多元風貌」宣教論壇首場主題為「市鎮型教會的牧養宣教」,邀請七星中會蘇澳教會牧師許瓊文與’Amis(阿美)中會Natawran(田埔)教會牧師Sontok Kaying(楊文豪)分享。
「能同工,才是真同行。」許瓊文提到自己三年前初到教會時,平均聚會人數僅約20人,大多是長輩,中壯年世代幾乎斷層。教會一樓因社區據點撤離而荒廢,使她心中十分納悶:「主啊,我來這裡是要做什麼?」
許瓊文表示,就任一個月後,母親因病驟逝。她帶著強烈的悲傷與困惑在會友面前流露真情,包括對上帝的憤怒,竟成為彼此連結的契機。教會長執與兄姊在禱告中與她一同落淚,也因此打開心門,開始分享生命的痛處。
在事工推動上,許瓊文提到蘇澳教會重新找回「一同參與」的精神。從2023年起,教會與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合作,重啟每月一次的長者聚會,逐漸成為教會與社區的橋梁。兒童夏令營也由核心會友親自籌劃、帶領,不僅孩子得著滋養,同工也在過程中經歷信仰更新。
許瓊文提到教會更積極走出圍牆,進入國小推動「得勝者生命教育」,帶學生在醫院安寧病房授課;透過親子主日學,邀請社區家庭參與。在棒鐘團的練習中,學習彼此看著對方、一起呼吸,成為教會事工最生動的隱喻。她深信上帝希望教會經歷祂的應許,並成為社區的祝福。
Sontok Kaying則表示,畢業後抽籤分派至吉安鄉的Natawran教會。這是一間1952年建立、曾有過百人聚會的教會,在多次分裂、產權糾紛與治理爭議下已逐漸凋零。當他於2021年到任時,聚會僅剩下八人,教會高齡化、與社區零互動,甚至被視為「隨時可能關門的教會」。
Sontok Kaying指出,Natawran教會是背負著龐大歷史包袱的群體。他形容自己是第一位「專職駐守的牧者」,進入一間失落已久的教會。四年多的牧養中,他強調「勤勞的陪伴」:到長輩家中探訪、在告別式中陪伴家族,甚至幫忙買早餐、送菜與聊天。
透過一次次陪伴,Sontok Kaying與長輩建立關係。近期也推動兒童文化體驗營,結合阿美族的豐年祭、部落歷史踏查與信仰教育,讓孩子們在認識族群文化的同時,有機會接觸福音。
談到棘手的產權糾紛,Sontok Kaying直言問題至今未解,但認為核心不在產權,而在「關係縫補」。教會若無法修復內部的人際問題,就算有資產也無法健康存活。他提醒眾人,世上沒有任何事比靈魂更重要;教會需要社區,不是社區需要教會。
在問答環節中,有人問到語言與禮拜的挑戰。Sontok Kaying回應Natawran教會的組成多元,不僅有阿美族,還包含布農族、太魯閣族、客家與外省族群。他強調,語言不該成為禮拜的門檻,禮拜的核心是敬拜上帝。雖然主日以華語為主,但在家庭禱告會、小型聚會仍堅持使用母語,保持族語的根。
至於中會與總會如何提供幫助?Sontok Kaying表示,教會起步時曾申請中會「小型教會方案」補助,確實帶來幫助。但他認為錢不是關鍵,教會健康與否更多取決於牧者與會眾的關係。相較之下,中會因幹部每年更換,缺乏長期陪伴的延續性。他期待的不只是經費,而是「溫情上的支持」,方能真正理解地方教會的處境。
│鄉村&部落教會的牧養宣教│
資源有限跨世代接力
偏鄉事奉見證新氣象
【Dalul專題報導】「教會的多元風貌」宣教論壇的第二個主題為「鄉村/部落教會的牧養宣教」,分別邀請Bunun(布農)中會Kivisia(奇美)教會牧師Istilu Tanapima(田貴貞)與台南中會大內教會牧師劉哲愷,分享在偏鄉與部落處境中牧養與宣教的經驗。兩人雖身處不同脈絡,卻都在困境中見證信仰如何成為連結社區、重建群體的力量。
Istilu Tanapima表示,Kivisia教會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這裡大宗為阿美族,僅有16戶布農族信徒分散於部落間。因地處偏遠,牧養工作相當艱難。她回憶初到Kivisia教會時,常因孤立無援而感到無法承受,但在禱告中重新經歷上帝同在,學習以「與主建立關係」為牧養的根基。
Istilu Tanapima分享個人的牧會歷程,先與上帝建立關係,並從禱告出發,認同並接納部落。她提到初期半年幾度想要放棄,但在禱告中聽見「我所創造的天地,你也在其中」的提醒,才決定留下來,並逐步進入部落生活。接著她便透過發掘並使用現有資源,成立「不老樂團」,並推動傳統手工藝、藝術療育等活動,讓長者彼此互動、找回生命活力。
Istilu Tanapima表示,在牧養過程中,Kivisia教會逐漸形成「用現有的、做能做的」特色;後來的事工中,也成立「山里十六家」的品牌。透過自家土地的耕種分享,從信仰出發,幫助會友在農作上有不同的經濟來源,並營造社群的連結。她強調,偏鄉教會最大的挑戰不是缺乏資源,而是能否在禱告中辨明上帝的心意,並以有限的人力持續耕耘。
劉哲愷則分享,大內教會位於台南市,歷史可追溯至1931年。如今因人口外流與產業轉變,會友逐漸流失。1990年代後多靠神學生支援,2003年甚至一度面臨關閉。長年荒廢下,教會建築殘破,居民戲稱其為鬼屋,與社區幾乎斷裂。
劉哲愷提到,轉機出現在2018年,中會及眾教會合力支持,派遣傳道同工駐守,展開兒童事工與社區探訪。隔年在募款與奉獻支持下,新牧師館落成,為教會注入新氣象,也成為社區聚會場地。許多外地信徒因此重新與教會連結,帶動信仰復甦。2021年他來到這間教會時,延續前人努力,致力發展兒童主日學與青少年事工。
劉哲愷指出,許多孩子來自單親、隔代教養或弱勢家庭,缺乏陪伴,因此教會不僅培育信仰,更藉由生活體驗與營會拓展孩子視野,今年更首度與其他教會合作舉辦夏令營。他形容大內的重建是一幅「共同創作的畫」,宣教成果雖不顯赫,卻是歷任牧者、會友與志工長年努力的積累。
在問答環節中,Istilu Tanapima進一步指出,偏鄉教會普遍面臨人口流失,參與禮拜的多為長輩,但透過食農教育、農產合作社與活動收入,教會逐步建立自主財源,帶動長輩與青少年參與,實現「收入、教育、信仰」三重效益。她特別強調,布農族與阿美族的長者不僅在產業中扮演角色,也在文化傳承上提供穩定基礎,因此教會應善用他們的力量。
Istilu Tanapima提醒,教會發展可能會遭遇各種疑慮與阻力,但只要透過透明溝通、尊重文化並提供正向服務,衝突往往能迎刃而解。此外Kivisia教會也透過教育與實作課程,培養下一代同工,讓孩子理解產業與信仰的重要性。部分旅居外地的青年亦以加入合作社或資金協助的方式,形成跨世代合作模式,為教會注入新動力。
│教會開拓事工│
母會同行開拓新據點
流淚撒種福傳靠委身
【林宜瑩專題報導】「教會的多元風貌」宣教論壇中,教會開拓事工部分邀請新竹中會南寮教會牧師蔡明錤分享位處沿海漁村的經驗;Tayal(泰雅爾)中會新泰教會傳道師Yubah Yuraw(劉莉麗)分享都市原住民牧養,表示牧傳需有諸般智慧因應疫情衝擊,靠主恩找到教會永續發展的落腳處。
蔡明錤表示,南寮教會2019年由新竹教會開拓,第一任傳道人為李天賜。她是2021年就任第二任傳道人,至2025年仍為支會,目前主日聚會平均約25人。南寮教會在新竹北區南寮漁港,具有漁村傳統純樸風貌。她表示,2023年參考了嘉義中會水林教會的門訓課程,2024至2025年以總會《新眼光讀經》為讀本,推動「每日讀經運動」,透過輔助讀經錄音方式邀請長輩參與。每月完成90%以上就贈送禮物,每月約有八~九位領獎。
蔡明錤坦言,由於會友忙於生計,主日聚會較不穩定,而她一位牧者要身兼數職,的確有人手不足的難處。她感謝教會有很委身的兄姊,一起配搭教會事工。而會友中也有原住民兄姊,因此多使用華語聚會、禮拜,或是以台華語交錯使用。加上教會位處漁村,社區居民的傳統信仰堅固,且多為弱勢家庭、族群多元,她盡力陪伴並給予實質協助,也試著讓人敞開心,並讓會友間學習相互信任、接納與欣賞。母會新竹教會的支持網絡,也讓她感到不孤單。
新竹教會牧師林庭樂表示,他來新竹的時間比蔡明錤還晚,不過很感謝有機會能與南寮教會在事工上有些配搭。新竹教會是一間開拓型的教會,幾乎新竹地區的教會都與新竹教會有關連。「南寮教會的事,就是新竹教會的事。」他表示,母會除派長執前往南寮關心,也會定期邀請南寮教會牧師回母會報告,承諾一起走這段開拓路。
Yubah Yuraw表示,新泰教會是2017年8月19日Tayal中會在大台北地區開拓的教會。第一次分享見證禱告會在Tayal中會Bnka(雅歌)教會舉行,也曾參與在七星中會和平教會的華語禮拜,後來在新店租屋聚會。直到2018年4月14日才舉行設教感恩禮拜,同年8月19日舉行長執選舉,10月27、28日接待美國柑縣教會的來訪,並派員到Tayal中會所屬教會請安報告;2019年2月20日開始聖經培育課程。
Yubah Yuraw表示,在疫情期間,他們知道不能一直倚靠總會原宣都市夥伴教會方案的補助,因此她與先生Pasang Watan(范守義)同中會的產發事工部合作,向原鄉教會採購香菇義賣,漸漸度過財務危機。如今找到位在北宜路的教會現址,落實一領一的探訪與關懷,積極投入長執同工訓練及全教會的信仰造就。
陪伴新泰教會開拓至今、擔任教會小會議長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表示,他看到Yubah Yuraw、Pasang Watan夫婦為開拓教會的努力與堅持,甚至賣掉宜蘭家屋北上開拓。他指出,Pasang Watan甚至每個月只拿5000元謝禮,還要外出打工來維持家計,讓他非常感動與不捨;但他相信,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願神持續看顧。
│中會及機構宣教案例分享│
守護原鄉為公義發聲
培力青老實踐大使命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中會及機構的宣教案例分享部分,總會牧養推動小組邀請Bunun Ciubu(中布)中會事務所總幹事Samingaz Ismahasan(撒蜜那‧以使馬哈善)牧師、台南大專學生中心牧師高柏恩、Payuan(排灣)中會事務所長者事工幹事Kaelje Maudalile(江思園)牧師分享。
Samingaz Ismahasan表示,Bunun Ciubu中會創立於1994年2月1日,至今進入31年,目前部會有18個、26間教會,中會事務所設有總幹事、事工幹事、事務員各一名。她分享Bunun Ciubu中會教社部,從今年6月起,參與南投縣信義鄉的「反對清聚礦業公司於地利部落採礦事件」的歷程。包括發布反對採礦牧函、關心自救會座談會、透過各式媒體管道表達關切、向立委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陳情,最後邀集中央及地方部門代表確認6月份部落會議同意採礦展延決議的合法性。
Samingaz Ismahasan表示,在Bunun Ciubu中會參與該事件過程中,她與同工面臨中會牧函表態後可能的影響,包含相關利益衝突、對支持採礦者在部落內及地方教會內部的影響、如何關懷受造界堅決守護土地、維護族群文化生存及發展權益、如何呼籲資訊公開及程序正義、如何支持反對清聚公司開採等挑戰及反思。她認為秉持聖經哥林多前書12章26~27節的教導,當部落受苦,教會不能袖手旁觀,應效法耶穌揹起十字架。
高柏恩則分享,總會在1961年成立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透過各地大專中心關心長青團契。他說明,台南大專是從1955、1956年牧師黃彰輝在台南神學院內推動學生基督徒運動(SCM)開始。他解釋,SCM的目的是透過實踐有信仰的生活,使人真正與上帝相遇,學生是身分,基督徒是認同。
高柏恩提到,1965年名為「台南區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1980~2000年間,台南大專積極參與勞工、原民、環保、婦女、民主化等社會倡議運動與普世教會夥伴密切連結;2010至2020年著重在大專工作者培力,助其擴展視野、探索意義、分析生存、回應困境。近幾年中心著重在信仰旅程的朝聖,探究真理、追求靈性、社會關懷及信仰踐行。
高柏恩表示,由於人事更替便將外展工作暫時放下,著重在培力工作團隊,專注在大專生的牧養,期望先了解現代年輕被稱為網路原生代,其特質是抗拒傳統教條、較多在虛擬世界展現自我,不喜歡人說教,他期待能接住年輕人,促成他們對教會的理解,繼續耕耘大專青年的信仰生命,讓其重拾對教會的認同與歸屬。
Kaelje Maudalile則分享,1964年10月5日Payuan中會假三地門教會舉行成立感恩禮拜,今年邁入60週年已有75間教會、24部會。每部會因事工發展與需求,設有台灣原住民全人發展關懷協會、婦女關懷協會、老人關懷協會、急難救助關懷協會共四個協會,一名總幹事、四名事工幹事、一名事務員及一名任務型聖經翻譯員。
Kaelje Maudalile分享長者事工時表示,教會長者信徒比例逐年增高,社區部落高齡事工日益加重,長者事工面臨人力及教會資源要更多的挹注,包括人才訓練與培育,且社區宣教事工愛心服務者必須清楚長者計畫與立場為何,正如牧師黃肇新說過:「教會與機構須先了解政府種種社區政策背後動機,才能決定自己要扮演何種角色」。
Kaelje Maudalile強調,中會事工無法單打獨鬥,必須團隊事奉,相互看顧彼此需要,隨時調整;參與的牧者也必須自我充實,最好有社工、會計、擬定方案等恩賜與能力,若再加上上帝話語為處方,就能在宣教路上看見契機與盼望。